1960年5月,一场震惊世界、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在珠穆朗玛山区发生——中国人将沿珠穆朗玛峰的北坡,登上海拔8848.13米的顶峰。
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入蓝天,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北京时间9时30分,年轻的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藏族)4人,背着高山背包、扶着冰镐,开始向珠穆朗玛顶峰进行最后的冲击。前进不久,他们就来到了珠穆朗玛顶峰下层著名的“第二台阶”跟前。这是一道相对高度约30米的峭壁,像巍峨的城墙屹立在通向顶峰的路上,曾经使英国“探险队”铩羽而归。队员们沿着与“台阶”平行的方向盘旋前进,最后来到了“台阶”中层一道纵形岩石裂缝下面,决定沿这条裂缝攀登到“台阶”的顶端。由于没携带攀登岩石的技术装备,他们在陡滑的岩壁上前进得非常困难。费了很大力气刚刚爬上几步,稍一不小心,就又滑落到原来的地方。走在前面开路的屈银华,尽管脚上穿着特制的带有钢爪的高山靴,也很难走稳,一连滑落好几次。这个外号叫“三吨半”的林业工人,从小出入在高原的森林地带,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屈银华最后干脆脱掉脚上沉重的高山靴,只穿着一双薄薄的线袜,依靠脚趾踩住岩缝,慢慢向上攀登。此时,正刮着5、6级左右的寒风,气温在-30℃以下。在严寒的袭击下,屈银华的双脚很快由疼痛变得麻木而没有知觉,但他坚持着继续往上爬行。“第二台阶”只剩下最后3米的高度了,坡度更加陡峭,几乎是垂直状态。刘连满到前面开路,双手插进岩缝、双脚踩登岩石面,攀登了4次摔下来4次。这时,这个消防员出身的青年人突然想起了用“人梯”翻越障碍的办法,于是他蹲下身子让战友踩着自己的双肩,再慢慢站起来把人托上岩顶。在这被人们称作“死亡地带”的高度上,很快刘连满的眼里就冒起金花,呼吸也变得沉重而急促,但是他默默地坚持再坚持,咬着牙用肩膀把战友全部顶上了岩顶。
当他们登上“第二台阶”的顶部,太阳已经偏西了,阵阵寒风从山岭间刮过。此时,他们背上氧气瓶的气压表上指针大大下降,剩下的氧气不多了。当他们继续行进到海拔8700米的地方,氧气更少了,刘连满由于过度的疲劳已经衰弱到极点。他们在一块巨大岩坡下坐下休息。王富洲、刘连满和屈银华3名共产党员决定在这里紧急召开一次党小组会议,讨论继续前进夺取珠穆朗玛顶峰的问题。王富洲激动地说:“登上顶峰是党交给我们的任务,没有氧气也要前进!”屈银华说:“如果后退,我这个党员有什么脸回去见党呢?”刘连满也坚决表示“不能走,爬也要爬上去!”考虑到刘连满在前方帮助大家开路已经耗尽了体力,同时为了尽量缩短突击主峰的时间,党小组会决定刘连满留下来,王富洲、屈银华、贡布3人继续前进。
他们翻过岩石、爬过雪坡,前进着。夜色苍茫、四周朦胧一片,只有珠穆朗玛顶峰屹立在天际,露出高大的黑影。事先以为可以在天黑以前拿下主峰,因此他们3人都没有携带任何照明用具,现在只得摸着黑、匍匐在地面上,靠微弱的雪光反照辨认路途。到达8830米左右的地方,他们的氧气全部用完了,每前进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时间,爬过一米高的岩石,几乎要花费半个小时以上。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瓶,冒着窒息的危险,忍受着头痛、眼花、喘气和四肢无力等一系列的高山缺氧症状的折磨,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危险而艰难的历程。爬过一片点点白雪的岩石坡以后,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终于登上了一个岩石和积雪交界的尖顶。现在,头上只有满天星斗,再也没有可攀登的山岩,喜马拉雅山脉群峰的一座座黑影都伏在脚下,他们终于登上了顶峰。经过近19个小时的搏斗,他们忍受着饥饿、缺氧和严寒的煎熬,几乎筋疲力尽。这时王富洲、屈银华的四肢冻伤已经十分严重。但是,胜利的喜悦使他们变得那样兴奋和激动。因为天黑,他们虽然带了电影摄影机,但却没能拍下顶峰的情景。为了纪念这次征服珠穆朗玛峰的胜利,他们3人把一座小型毛主席石膏像用五星红旗包好,放进了岩石堆里。按照国际惯例,王富洲代表3人摸黑在日记本的纸页上写着:“王富洲等3人征服了珠峰。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然后把这张纸条装在白色羊毛手套里埋进了岩石堆。
勇敢的中国人终于胜利了。在世界登山史上,中国登山运动员们第一次从北坡打通了一条通向珠穆朗玛顶峰的胜利道路,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顶峰,创造了人类第一次在8830米的高度上没有人工氧气登顶的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