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相继攻陷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一时间,对抗战失去信心者大肆宣扬悲观失望的中国“亡国论”,严重扰乱抗战军心民心。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1938年三四月间,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于是,又有人高唱迅速击败日本的中国“速胜论”,但就当时中日两军的实际情况而言是不太现实的。
1938年5月,毛泽东集中全党的智慧,全面系统地总结抗战以来的经验教训,批判以“亡国论”和“速胜论”为代表的错误思想,创作了《论持久战》这一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进一步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的战略方针,为争取抗战胜利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认为,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这一特点决定了日本能横行一时,而中国不能速胜。但是,日本是小国,其人力、物力、财力、军力都不足以支持长期战争。而且,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退步的、野蛮的,只会加剧其内外矛盾,引发国际正义力量的遏制,使自身走向灭亡。这些弱点都是日本无法克服的。中国则相反,它“有了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即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十七年的经验”,正处于向前进步的历史时期。所以,要坚决批判“亡国论”和“速胜论”,明确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必然属于中国。
抗日战争这场持久战将会如何进行,毛泽东认为,要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大范围的团结得以实现;战略相持阶段,游击战将成为我方主要作战形式,中国的抗战力量将在此阶段由弱转强,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改变;战略反攻阶段,运动战将成为我方主要作战形式,继而收复所有失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抗战开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通过对战争过程轮廓的描绘和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为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
持久战的基础在于广大民众。毛泽东认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因此,必须广泛动员群众,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坚持“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这一方针,发挥好游击战这种人民战争的最生动的形式。
《论持久战》一经发表,立即引起高度关注,在国内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当时,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将《论持久战》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1939年,《论持久战》英文版发表后,它的影响迅速扩大到国外。后来,被许多军事专家评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历史已经证明,《论持久战》的主要价值在于指明了抗战的正确道路,增强了胜利的信心,是指导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纲领性文件。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科学地论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以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批判了对于抗日战争的各种错误认识,因而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广大人民,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广大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使之成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具体情况出发解决战争问题的光辉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