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长征时期。中央红军主力及中央、军委机关8.6万余人在于都县集结出发,这给赣南小城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亲人要出远门,打双草鞋送他们上路,是当年苏区群众最热忱的方式。
1934年9月8日,新华社的前身红中社主办的《红色中华》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募集廿万双草鞋慰劳红军》,号召苏区群众在10月10日前完成20万双草鞋,“不要使一个红色战士赤足作战”。
这是长征出发集结地的又一幅历史画面:家家户户打草鞋,母亲做给儿子、妻子做给丈夫、未婚妻做给情郎……更多的苏区群众背着打好的草鞋赶到于都河边,把草鞋送给途经的战士。十月的于都河畔,红军战士就是穿着一双双苏区群众亲手编织的草鞋,踏上战略转移的伟大征程。
草鞋涉水方便,爬山更能防滑。一些红军战士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穿的就是它。在那个血与火交织的岁月,草鞋成为连接故乡和远方的最强纽带。
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展柜里,珍藏着一双绑着绣球的草鞋。草鞋的主人叫谢志坚。当时,红军战士谢志坚要出发长征了,未婚妻春秀连夜给他打了一双草鞋。长征路上,谢志坚一直舍不得穿,常常在行军休息时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经过金沙江时,草鞋穿上了一次;渡过大渡河时,谢志坚担心随时可能牺牲,他再一次穿上了这双草鞋。
1951年,谢志坚回到家乡于都寻找春秀姑娘,这才知道,红军走后不久,春秀就被敌人杀害了。后来,谢志坚在仅穿过两次的草鞋上绑了一对毛线绣球,把它捐给了纪念馆。
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每天都要接待大批参观者。怎么让年轻人了解长征,以什么为载体讲述长征?在斗笠、红缨枪、草鞋等物件中,纪念馆最终选择了草鞋。在他们看来,草鞋有对初心的缅怀。
于是,纪念馆的墙上现在多了这样一幅画面:80双草鞋组成的一幅中国地图。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战士们穿着草鞋走出来的。纪念馆副馆长张小平说,“80双草鞋组成的地图,寓意红军脚穿草鞋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迎来了一个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