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

团学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团学动态 >> 正文

青春担使命,实践筑根基——经济管理学院“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三)

发布日期:2025-08-07    作者:冯嘉莹、郭玮     来源:     点击:

为贯彻落实关于青年成长的重要指示,给学子提供扎根家乡、锻炼自我的实践契机,经济管理学院积极开展“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满怀热忱归乡,深入基层,在调研走访里洞察乡土需求,于民生服务中传递温暖,在熟悉又充满挑战的环境里践行青春责任,以实践为笔书写成长答卷。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实践现场,聆听经管学子的实践故事与心声 。

5D220

姓名:翟宏蕾

班级:财管2402

实践地点: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新民社区

实践内容:再次参加“返家乡”实践活动,这次是跟随社区工作人员走访商户、排查消防隐患以及检查是否具备安全器材设施,我学习了灭火器的使用以及配备灭火器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消防检查的重要性。有的商店电线乱七八糟,存在消防隐患,老板不以为然,我们通过耐心劝导,最终促成整改。这让我明白,一方面,消防安全防线重中之重,责任重于泰山,家家户户都应配备良好的消防器材,做好防护,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通过这次实践,再次开拓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知识,进一步锻炼了我与人沟通的能力。

36D3D

55225

姓名:孙瑞华

班级:大数据与财务管理2401

实践地点: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明湖办事处商英社区

实践内容:在实践期间,我主要协助处理社区日常行政事务,如表格打印整理、文件编号归档、数据录入系统筹,居民的医保申请、养老登记、救助资料都要分类处理。起初不熟悉编号规则,出现过混乱,后来通过练习和请教掌握了规范。

我还参与了会议通知编排、文件袋分发和资料复核,发现连张贴材料都要考虑选位和可视化。更有挑战的是协助窗口接待,负责引导、发表格和初步答疑。曾遇到老人对社保政策有疑问,我记录后联系工作人员处理,这让我明白基层沟通和服务态度的重要性。

这段经历改变了我对职业的看法。以前觉得职业要专业对口、平台高,忽视基层,现在看到一线人员的付出,才知返乡志愿服务很宝贵。它让我贴近社会、了解群众,明白奉献在于细水长流。这段经历会成为我成长的基石,坚定我服务社会、回馈家乡的想法。

6FD43

姓名:张美薇

班级:会计2404

实践地点:南阳市唐河县毕店镇沙河铺村

实践内容:暑假,我响应“返家乡”活动,回村敬老院做了15天志愿服务。去之前以为只是“老人生活的地方”,离开时,这里的笑脸和故事成了我心底的暖。带象棋去的那天,李大爷拉着华大爷对弈,一群人围着看,我边打扫备餐边看,老人们吃完还惦记着再玩,我庆幸带对了东西。

每天的活儿基本上都是照料(帮行动不便的老人接水、整理房间)、陪伴(推轮椅透气、教用手机)、协助后勤(备食材、打扫、帮用餐)。起初觉着手头活简单,后来才懂门道:张爷爷喝水要控温,李爷爷吃饭得清淡,老人们耳背,说话得慢、声大,用家乡话才好懂。15天没听过抱怨,他们教会我:日子好不好,在于自己肯不肯认真过。原以为是我温暖他们,实则是他们用日常给我上了堂生活课。

这段经历让我懂了,成长要亲触生活,“返家乡”不是口号,是扎根土地。对老人的关爱该持续,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感悟走下去,也盼更多人走进敬老院,添些欢声。

586F7

3E7FC

姓名: 魏子攀

班级:金融服务与管理2401

实践地点:柘城县陈青集镇敬老院

实践内容:这个暑假,我在社区敬老院做了十天志愿者。初入时,消毒水味与安静氛围让我拘谨,工作只是机械完成擦桌、推轮椅等任务。直到一位奶奶夸我梳头细心,我才明白,这里更需要用心陪伴。敬老院的孤独远超想象。赵爷爷总坐窗边看外面,他看的不是风景,是难以融入的烟火气;许多老人重复讲故事,只为寻找倾听者,这让我懂了精神陪伴比物质照顾更重要。

但我更看到生命的韧性:曾是老师的老人手抖仍坚持看书,孙奶奶用沙哑嗓音唱老歌饱含深情。他们教会我,青春应温暖需要的人。

这十天让我成长:责任心化为推轮椅时的小心、记挂老人饮食;沟通从手足无措到耐心倾听;更懂“常回家看看”的分量,思考如何让老人晚年有尊严。对比他们的豁达,我也更感恩当下。

十天很短,却让我读懂生命与责任,未来我愿以更坚实的知识储备和更成熟的实践能力,持续投身于服务社会的行列,在关爱长者的同时,也在服务中不断打磨自己青春的锋芒与温度,让责任与成长在每一次真诚的付出中同频共振。

58669

4DA13

姓名:宋姿范

班级:金融2402

实践地点:南阳市社旗县兴隆镇后门里村民委员会

实践内容:仅从两周的村委会实践,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也让我对乡村、对基层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相信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我会对村民工作更加熟悉与了解,争取可以为大家解决更多的问题。

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乡村发展的“两面性”:一方面,村里的路修宽了、网络通了,电商服务站也开起来了,年轻人返乡创业的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环境整治、养老服务、教育资源等问题依然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比如在环境整治中,村民既希望村子干净整洁,又不愿意改变多年的生活习惯;在产业发展上,有人想搞规模化种植,又怕承担风险。这些矛盾让我意识到,乡村振兴不是“一刀切”的政策执行,而是需要倾听村民的真实需求,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逐步引导改变。就像村支书说的:“乡村发展就像种庄稼,得顺着节气来,急不得,也懒不得。”

这段时间的村委会实践,让我收获了远超课堂的知识和感悟。我不仅看到了乡村发展的真实面貌,更理解了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这些经历也让我更加坚定:青年一代的成长,不能只在“象牙塔”里,更要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在扎根土地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

初心作舟,行动为桨,经济管理学院学子们在乡土实践中驶向成长彼岸。实践中的点滴小事汇聚成服务家乡的江海。他们证明,青春力量能让基层土壤更肥沃。愿青春奔赴的火种,照亮返乡实干之路,让家乡在青春接力中,常新常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