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金九银十”,求职招聘又迎来一年中的旺季。当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为找工作而焦急忙碌时,有一小部分学生不着急就业,也没有继续深造,而是选择去游学、支教或者创业考察等,慢慢考虑人生道路。这被称为“慢就业”。一边是数量屡创新高的高校毕业生,一边是受疫情影响调整招聘计划的用人单位,压力之下,应届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凸显。据一项网络调查显示,8%的毕业生选择“慢就业”。(9月20日《光明日报》)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是人生选择的一个“十字路口”。此时,停一停,看一看,做一些与就业相关的调查、走访,了解过来人对就业、行业的观点,对自己的未来工作做更现实的规划,是必须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俗话说,不怕慢,就怕站。如果在该就业的时候不就业,或者因为家境殷实,不用为家庭生活现状担忧,就放弃就业,毕业即失业,成为最新的“啃老族”,显然就不属于“慢就业”,而是“怕就业”“懒就业”了。
与“慢就业”及“怕就业”“懒就业”等“毕业即失业”不同的,是“毕业就工作”。高校毕业生,是身体最健康、心态最敢想敢干的人。而且,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在学校学习已经有近20年的时间。这些年里,是父母、亲人为自己安心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生活支撑,学校和国家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毕业就工作”,对关爱自己的亲人和国家是一种积极回报。
刚刚从学校离开,少一些人云亦云“随大流”式的盲从,在就业前放慢步伐,多一些就业岗位的选择理性,是一种智慧。无论是父辈亲人期待的工作单位,还是当前热门、诱人的招聘岗位,或许都不是自己内心想要的。懂得自己的内心需要,谋求个性就业需求,在自己期待的行业或岗位上施展才能,这样的理想和需要可以理解,也应当尊重。
然而,有的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耳闻目睹了社会上的行业积弊、就业岗位上的尴尬人生,对就业有一种担忧和恐惧。这种情绪,在毕业时仍未能缓和调整过来,出现了以“慢就业”为名,以“怕就业”“懒就业”为实的一族。对这些人的就业焦虑,家长、同学和教师很可能帮不上忙,只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个人命运。
“慢就业”虽然只是很小众的一种选择,还是要把“慢就业”群体进一步细分,把真正的“慢就业”与“怕就业”“懒就业”“啃老族”等区别开来,对症下药。
应当意识到,“怕就业”“懒就业”的存在,与个人世界观、劳动价值观不正确,与社会需要不完全合拍,关系很大。学校要教授学生必要的科学专业知识,也要培养学生对劳动就业的正确认识和态度。“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大学生只有融入社会需要,肩负起家庭生活的重任,就业才不会有太多的纠结。应尽快就业,发挥和体现个人价值,把家庭和学校这么多年的培养变为可见可得的个人贡献。
“慢就业”不应是“毕业即失业”的代名词。希望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在求职招聘旺季找到属于自己的岗位,勇敢面对就业挑战,兴奋开启职业生涯的大门,让个人事业随着社会发展步伐,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
(编辑| 令狐玉君 审核| 张湧 黄寨镇微讯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