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就业

就业创业指导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就业 >> 就业创业指导 >> 正文

时评:打好主动仗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发布日期:2020-12-17    作者:经济管理学院     来源:     点击:

据教育部预测,2021年高校毕业生将首次突破900万人,达到909万人,2022年毕业生将超过1000万人。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到了冲击。不过,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截至今年9月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要好于去年。(《经济日报》12月14日)

今年以来,受经济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制造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等行业均出现一定程度的用人需求缩减,大学生就业面临较大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稳就业压力加大。为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多项措施,在升学扩招、基层岗位、毕业生参军入伍等相关领域采取了支持就业的十大行动。可以说,正是得益于就业优先政策的全面发力,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思想统一到稳就业、保增长的工作大局上来,教育、人社、财政、群团等各级组织联动起来,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能力,为其就业创业创造了良好环境,2020届毕业生就业结果总体稳定、好于预期。

大学生就业危中有机,一方面要看到就业形势的严峻,另一方面也要寻找新机会。对高校和教育部门来说,面对严峻就业形势,要提前下手、早做准备,深入挖掘更多就业资源、拓展就业空间,从人才培养到就业各个环节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机会。高校及相关教育部门应综合专业、行业、产业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明确社会需求导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动态调整的专业设置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从整体教育提升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把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不同学生开展差异化的就业指导,加强对学生挫折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专业、认识社会,使其能够根据自身实际和专业特色确立理想职业目标。同时,顺应时代要求,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就业需求,全方位开拓就业市场,全力改善就业服务,以“互联网+就业创业”为导向开展周密的就业指导服务,切实把就业服务做到学生的心坎上。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教育部门和高校积极作为,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发挥各自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渠道优势、技术优势等共同加以推动。应该看到,当前社会纵向流动性整体偏弱, 妨碍大学生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不利于人才的有序流动和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各级政府部门要建立资源整合机制,整合人社部门、教育部门、社会组织等在就业技能培训、就业信息支持、实习实践等方面的资源,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层次、薪酬水平、专业发展状况等因素纳入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在创造良好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保障劳动者权益等方面有更大作为。特别是针对未就业大学毕业生,人社、统计等相关部门要实施专项就业服务,重点做好毕业生离校后的指导服务工作,积极做好未就业毕业生实名登记和就业帮扶,主动收集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信息,拓展大学生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提供职业介绍和就业政策咨询服务,帮助他们降低工作搜寻成本,提高人职匹配效率。

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在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要有紧迫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转变就业思路,及早谋划就业大计。大学生应树立起强烈的自主意识,从步入大学第一天就专注于就业能力提升,在提升自身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职业素养。另外,大学生就业应坚守社会理想与价值理性,强化职业责任心与反省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提前做好规划,不断提高自身综合实力,才能在就业时稳操胜券。求职择业时,学生个体要主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慎重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综合兴趣、爱好、特长、志向和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寻找和自身情况契合的点,以积极状态开展职业定位与职业生涯规划工作。

(作者系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来源:中国教育报